返回顶部

水泥回转窑煅烧技术发展概况

发布时间:2015-09-15 阅读量:

字号:

一、 湿法及半干法煅烧技术

世界上用回转窑煅烧水泥窑是在1884年。我国于1906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启新洋灰公司(即启新水泥厂)建成**台回转窑,以后又相继在大连(1907年)、上海、广州等地建立了回转窑水泥厂。初期建立的热效率不高的干法中空窑,不久就被湿法窑所代替,因湿法窑生产其生料均匀性好,熟料质量高且均匀稳定,在20世纪60年代,湿法生产占主要地位。随着水泥设备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,湿法窑的直径,**达7.6m/6.4m/6.9×232m,日产熟料达3600t/d,我国20世纪60年代也建成4.0m/4.15m/4.4m×180m窑,日产熟料1000多吨。在湿法窑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,出现了不少新问题,如大型湿法窑尾排出的粉尘激增,必须要加设收尘器;熟料的电耗也随着规格的增大而猛增;窑衬寿命缩短,设备的运输等等。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20世纪70年代,湿法回转窑的高热耗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。

1928年出现的立波尔窑是回转窑干法生产的重大发展,热耗比原来降低50%以上。但立波尔窑篦式加热机运转事故较多,料球在加热机上加热不均匀,要求原料成球性能好,故限制了这种窑型的发展。

二、 新型干法水泥煅烧技术

1、悬浮预热器煅烧技术

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研制成功悬浮预热窑,使原来在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的物料预热和部分碳酸盐分解过程,移到悬浮预热器内以悬浮状态进行,呈悬浮状态的生料粉与热气流充分接触,气固相接触面积大,传热速度块,有利于提高窑的生产能力,降低熟料烧成热耗。因此,20世纪60年代后期*上大都兴建了悬浮预热器窑,悬浮预热器窑在当时占主导地位。

 2、窑外分解窑煅烧技术

20世纪70年代初,*上出现了窑外分解新技术,即在带预热器窑上增设一个分解炉,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,在分解炉中以悬浮状态或流态化下*迅速地进行,使入窑生料碳酸盐的分解率从悬浮预热器窑的30%左右提高到90%左右,减轻窑内煅烧带的热负荷,缩小了窑的规格,减少了单位建设投资,窑衬寿命延长,减少了大气污染。预分解窑是在悬浮预热器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悬浮预热器窑的更高阶段,是继悬浮预热器窑发明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创新。这一技术的优越性已得到世界的公认。到20世纪70年代末,世界上工业发达的**都基本上将预热器窑转向预分解窑,一些发展中**新建或扩建大、中型水泥厂也都采用预分解新技术。

50多年来,伴随着预分解窑诞生与发展,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也愈加成熟,同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向水泥生产全过程发展。随着预分解技术日趋成熟,各种类型的旋风预热器与各种不同的预分解方法相结合,发展成为许多类型的预分解窑,悬浮预热窑的发展优势逐渐被预分解窑所替代。但是,悬浮预热窑是预分解窑的母体,预分解窑是悬浮预热窑发展的更高阶段,至今各种新型旋风预热器在预分解窑发展的同时,仍在继续发展完善,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随着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日益成熟,预分解窑旋风筒——换热管道——分解炉——篦冷机(简称筒——管——炉——窑——机)以及挤压粉磨和同它们配套的耐热、耐磨、耐火、隔热材料,自动控制,环保技术等全面发展和提高,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,生产工艺得到进一步优化,环境负荷进一步降低,并且成功研发降解利用各种替代原燃料及废弃物技术,以新型干法生产为切入点和支柱,水泥工业向生态环境材料型产业转型。

新型干法水泥生产,就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,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*新成就,例如:原料矿山计算机控制网络化开采,原料预均化,挤压粉磨,新型耐热、耐磨、耐火、隔热材料以及IT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水泥干法生产过程,使水泥生产具有*、优质、节约资源、清洁生产等优点,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大型化、自动化、科学管理特征的现代化水泥生产模式。


在线留言

  • 您的姓名

  • 您的联系方式 *

  • 需求信息内容

联系方式

手机:156 3901 3559

微信:156 1765 6612

邮箱:3658592191 @qq.com

Q Q:3658592191

公司地址

工业园区:河南省荥阳市乔楼蔡砦工业区

郑州办公区:郑州市西三环279号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13号楼15楼

Copyright © 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11043号